在华外资药企离裁员有多远?


blueski推荐 [2013-12-14]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自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外资药企巨头全球大裁员的消息发出后,媒体便围绕着该动作是否会波及中国这一命题,开始了不断的肯定与自我否定。那么,随着全球经营受阻加剧、在华发展政策风险不断提高,在中国的外资药企究竟离裁员还有多远呢?

中国区的特殊待遇

近期,外资药企裁员浪潮频涌。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宣布,因美国监管机构推迟批准其新药上市,将启动新一轮全球商业和研发业务重组计划,并裁员8500人,以争取在2015年底前将年度运营成本削减25亿美元。此前,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亦表示计划对其研发业务进行重组,合并三个大型研发中心的药物开发工作,而作为上述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约1600人。除上述企业外,辉瑞、赛诺菲等都有过类似举措。根据Bloomberg数据,自2008年以来,全球前十一大处方药药企已经累计裁员超过了14.3万人。其中,仅排名前两位的默沙东与阿斯利康两家跨国药企便占总额的半数,分别裁去了超过4.6万和2.57万名员工。

对于外资药企的大规模“节衣缩食”,业界普遍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其面临的专利药集中到期的困境。公开数据显示,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面临专利到期,这18个处方药每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

对此,某跨国制药企业业务总监刘谦指出,外资药企是否裁员,与其药品专利到期情况关系密切。“外资药企在国外的营业收入主要依靠专利药物,一旦专利过期,药物销售便会大受影响。”此外,他也表示,传统的药企封闭、大而全的研发模式因其研发周期长,内部沟通、决策的效率都不够理想,巨大的投入与低效的产出不成正比,正逐步被淘汰。同时,由于外资药企的专注性非常强,行业壁垒高,极少如国内药企般搞多元化、做大健康,为达成短期财务目标,昂贵却未能给予相应回馈的研发人员便成为裁减对象,如默沙东及阿斯利康此次裁员便主要针对研发部门。

而随着外资药企全球大裁员的消息不断发酵,各大媒体关于中国是否会受到波及的讨论喧嚣尘上。不少声音称,随着反商业贿赂行动的推进和政策对外资药企的待遇进一步收紧,中国雇员或难逃被裁命运。然而,阿斯利康及默沙东日前均否认了有在华大幅裁员的计划,并称尽管经历“反商业贿赂”风波,中国仍是外资药企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阿斯利康方面回应称,公司并未在中国区有任何裁员计划,中高层团队出走并不属实;默沙东方面亦表示:公司全球的裁员计划是否涉及中国目前尚不确定,目前中国员工队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队伍稳定。而从目前的外资药企裁员具体举措来看,这类举动尚集中于欧美市场,中国裁员的信号确实并不明显。

难舍的“避风港”

从市场角度出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前景可期,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以及医药支出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欧美医药市场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8月份GlobalData研究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便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会从2012年的480亿美元暴涨至3150亿美元,同比增长将超过650%。到2020年,中国预期整体消费的1万亿美元中几乎三分之一将会是药品的消费。急剧增加的需求将会使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超越欧洲,处于仅仅落后于美国的地位。而从近几年,跨国巨头不断加大在华投入的情况来看,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外资药企最好的“避风港”。

对此,某跨国制药企业市场人员马今认为,从市场潜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的药品增长速度基本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因此,对于中国这一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药企必然会格外重视。而此轮裁员风波主要针对研发人员,外资药企却多将中国作为销售区域,即便在华进行研发,真正从化合物开始的研发占比也非常小,多数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此情况下,研发成功率比较高。且长期以来,相较于国内普遍的仿制药企,外企在质量、品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从人工成本出发,相比海外雇员的高人力成本,在中国雇佣员工的成本显然更低,这对外资药企显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不过,对于中国雇员性价比较高的说法,本报官方微博粉丝“@魉皇鬼无用”却并不赞同。他指出,之前便已有报告称,一个普通的外企销售代表,企业每年在其身上的支出,包括薪资、培训等约为30万人民币。

而刘谦也表示,尽管中国内地普通的医药代表成本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略低,但管理层以上职位的人员却基本与之相等甚至更高,而与成本不相符的,却是这些员工的人均产出远远低于西方市场。事实上,他认为,对于擅长用宏观、长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外资药企来说,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并且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医疗事业投入的趋势下,只要外资药企对中国市场前景看好的态度不改变,便不会随意改变其在华发展策略。

在华裁员时机未到?

尽管如此,但自7月初至今,随着GSK被调查,阿斯利康、辉瑞、罗氏、优时比等多家外资药企都被卷入相关部门的调查中,且从其第三季度的销售业绩来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反商业贿赂行动的不断推进和政策的持续收紧,外企在华发展的政策风险将不断提高。外忧内困的压迫下,外资药企在华雇员未来恐怕亦难逃裁员命运。

上述观点与“@魉皇鬼无用”的看法一致。他表示,外资药企并非不会在华裁员,只是时候未到,而从如今的政策及市场情况来看,大规模裁员或将于5年内发生。首先,随着新版GMP和质量一体化研究的推行,不合格的国内药企必将遭淘汰,从而减少同质化竞争;其次,近期中国已暗示将取消过期原研药的价格保护待遇,一旦政府对此类药物进行大幅降价或在招标中不给予保护政策,那么外资药企将面临失标而无法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以及自身新药接不上的双重困境。在此压力下,其必然会在中国展开裁员。“事实上,从今年辉瑞等外资药企保留着只出不进的原则来看,已属变相减员。”

对此,马今也认为,尽管外资药企目前没有在中国进行裁员,但是,从如今中国雇员所获得的销售奖金来看,与前几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同时,外资药企极有可能从人员工资、市场推广费用等方面相应缩减在中国的投入。此外,随着新版基药目录的推行,明年将成为在华外资药企关键的一年。他表示,长期以来,外资药企的布局范围为一、二线城市,随着该区域趋向饱和,外企开始向基层市场延伸。而在新基药目录中,其部分用量较大的产品也进入了该目录,随着明年招标将围绕新基药目录展开,外资药企或将陷于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外企希望通过降价来获取招标优势,以打开基层市场;另一方面,在原研药与仿制药同组竞价的趋势下,外企极有可能因产品价格无法降至政府满意的,或能与国内仿制药进行直接抗衡的地步而失去基层市场。因此,马今认为,在以前外资药企市场增长率普遍为20%以上的情况下,倘若明年外企对基层市场的扩张能取得一定成果,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其在华裁员的可能性便不大;反之,外资药企在华或将出现危机。

不过,刘谦却觉得外资药企迟早会在华裁员的观点过于悲观。他指出,尽管历经商业贿赂风波、市场变动和政策逐步收紧,外资药企在华的发展步伐相较前几年的激进,会更加稳健、慎重,在合规方面会更加严格。但从另一个层面出发,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环境愈发透明、规范,将更利于外资药企凭借质量取胜。此外,过去两年来新药的推出速度也在逐步回升,FDA在2005-2009年间每年约审批新药20个,2011、2012年审批数量已达35个、39个,由此来看,外资药企对成熟产品的依赖将逐渐减少。